日前,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,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,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,停招专业点2220个,撤销专业点1428个,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。
教育部同步更新发布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(2025年)》,增列29种新专业。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、845种专业,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。
此次增设的29种新专业,充分体现国家战略、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,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,增设了区域国别学、碳中和科学与工程、海洋科学与技术、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,面向科技发展前沿,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、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、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,主动适应市场需求,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、航空运动等专业。同时,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,增设人工智能教育、智能视听工程、数字戏剧等专业。
为更快响应国家战略,教育部首次建立了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,对于中央最新部署、高度关注的战略领域,开辟相关专业设置即时响应“绿色通道”。瞄准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,突破集中申报限制,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。
目前全国高校本科专业布点共有6.28万个。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与就业工作的联动,指导高校持续调整优化存量专业,加强各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分析,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。
面对新情况,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科学的志愿填报呢?
重点关注新增专业,把握国家战略方向
此次专业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、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多维导向。根据教育部最新政策,新增专业主要分为四大类,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可重点参考以下方向:
第一类: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专业
包括区域国别学(国际关系研究)、碳中和科学与工程(服务"双碳"战略)、海洋科学与技术(海洋强国建设)、健康与医疗保障(应对人口老龄化)等。这些专业直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未来发展空间广阔。
第二类:面向科技前沿专业
涵盖智能分子工程(新材料研发)、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(高端医疗设备)、时空信息工程(北斗导航应用)等。这些专业聚焦关键技术领域,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。
第三类:适应市场需求专业
如国际邮轮管理(邮轮产业发展)、航空运动(低空经济新业态)等。这类专业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,就业针对性较强。
第四类:人工智能赋能专业
包括人工智能教育(智能教育应用)、智能视听工程(媒体技术革新)、数字戏剧(文化科技融合)等。这些交叉学科专业体现了AI技术对各领域的深度赋能。
建议:在选择这些新增专业时,考生既要考虑国家发展大势,也要评估自身兴趣特长。同时要重点关注开设院校的学科实力,比如选择北航的航空航天类、同济的土木工程类等具有传统优势的高校相关新专业。此外,建议结合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特点,如沿海地区考生可侧重海洋类专业,制造业发达地区可关注智能工程类专业。
警惕撤销/停招专业,规避潜在风险
2024年全国高校撤销专业点1428个、停招2220个,主要集中在以下类型:
传统过剩专业:如公共事业管理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、服装与服饰设计等。
就业率偏低专业:部分高校的广告学、广播电视编导等。
重复设置专业:同一区域内多所高校开设的同质化专业。
建议:
查询目标院校近3年专业撤销情况(可通过教育部官网或学校招生网)。
避免填报已列入“停招”名单的专业,防止入学后培养资源缩水。
参考区域产业需求,选择适配度高的专业
考生在选择专业时,要特别关注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需求。比如长三角地区的考生可优先考虑智能制造业相关专业,中西部地区的考生可侧重能源与交通运输类专业。值得注意的是,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专业,如人工智能教育、智能分子工程等,正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,理科生可关注"AI+工科"组合,文科生则可考虑"AI+人文艺术"方向。
小Tips
在实际填报志愿时,建议采取“冲稳保”的梯度策略:可以冲刺新增的战略性专业,选择一些传统优势专业作为稳妥选择,同时保底一些就业率较高的基础性专业,仔细研读高校招生简章中的专业培养方案。
对于有考研计划的考生,建议优先考虑基础学科;而打算直接就业的考生,则更适合选择应用型较强的专业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志愿填报要结合考生个人兴趣和学科优势,避免盲目跟风所谓的热门专业,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!